赵奎元(1900年-1968年),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技师、工人工程师,曾任辽沈工业集团(原东北机器制造厂)班长、工长、技术员等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沈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赵奎元小的时候,因生活所迫给地主家扛活,进工厂当铸造工人。1948年2月,他来到文官屯兵工厂(辽沈集团前身)工作。1953年7月,工厂推行产品制式化的时候,碰到主产品原材料——黄铜板生产供不应求的问题,而且现有的铜板质量很低,严重影响冲压车间新产品试制定型。在这紧要关头,赵奎元挺身而出,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试制成功一台蹍片机,用这台机器生产黄铜板,竟提高产量9.5倍。接着赵奎元又改进操作方法,使黄铜板质量由50%提高到99%,满足了新产品试制定型的需要,从而推动产品制式化工作。
1957年赵奎元患上了高血压病,在车间领导强令他养病期间,工厂开始试制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三番五次找领导要求上班参战,并多次到医院恳求医生,医生最后勉强地批准他半休。赵奎元就凭着这个半休证,一到车间便把从未见过的挂乌金瓦任务抢到手。然后,他带领几位工友夜以继日的干了起来。终于在第25天设计出了浇铸方案。试制中,他又改进了半硬模代替铝模的铸造方法,结果既耐高温又消除了砂眼,加快了整个氮肥设备的试制进度。接着,他还改进有关工艺设计,用酒精、汽油、吹风代替原来复杂的洗涤设备,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还为工厂节约5万元。同时,他针对铸造工艺多年采用的既笨重又浪费人力的多人单包陈规,提出单人单包、单车双包的建议,经领导采纳后提高生产效率6倍多。
1958年,工厂在试制大型氮肥设备的同时,接受了试制15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的紧急任务。但由于一个零部件——高压油开关质量低打不住压,没有装配上,使发电机不能按时出厂,又是赵奎元攻克了这一难关,产品质量达到百分之百合格。
1959年,工厂承接一批锰黄铜合金、锡黄铜合金、钛锰黄铜合金、锡磷青铜合金、镍锡青铜合金等高级合金生产任务,做这种尖端产品的难度非常大,已年近花甲的赵奎元,在车间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试制中,他采取做木型和搞试验(投料成分和性能)同时并举的方法,并攻克木型等一系列关键难题,加工出第一批合格的高级合金产品。
(来源/中国兵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