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濯尘,1937年出生,河北盐山人,195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西北国棉二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动力研究院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渭阳柴油机厂)从事挡车工等工作,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53年,16岁的刘濯尘通过招工进入西北国棉二厂,担任细纱挡车工,当时,国棉二厂提出“练好基本功,每个人每天节省一两棉花”目标,年轻的刘濯尘第一个响应工厂号召,从我做起,苦练技能,很快成为同事眼中的工作能手。当时纺纱车间接线头的平均记录是一分钟11个,为了能提高速度,每分钟接更多的线头。刘濯尘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专门练习怎样更快地接线头,下班后同事都走了,她一个人继续练,次数一多,手指就被棉线摩擦的厉害,甚至往出渗血,刘濯尘用棉球简单地擦一擦,仍然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她创造出“一稳、二快、三对准”的接线法,每分钟接线头达到21个,使工作效率和班产“双翻番”,连续3年无次品,每月超额完任务。
1958年,21岁的刘濯尘凭借这一绝技在参加陕西省技术比武中,以每分钟接线头21个、操作总分99.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第一名,由此被中华总工会和团中央带队到全国28个省市进行技术表演,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
刘濯尘利用参加全国群英会的机会,与来自上海、石家庄同行交流学习。回厂后,她带领挡车组的20多人,一起苦练基本功,从整体上把小组成员接线头速度由11个提高到15个,实现班组优质高产,荣获“陕西省先进生产小组”称号。
刘濯尘敬业爱岗,苦练本领,技能高超,工作成绩突出,获得20多项荣誉。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来源/中国兵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