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云官方在线入口-开云(中国)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网:人民战“疫” 企业攻坚系列报道之五:
“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央企吹响转产增产冲锋号

发布时间:2020-02-24

  没有人是局外人,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在这场14亿人的战“疫”中,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双胜利”的关键时刻,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以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奔走在战“疫”一线,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负重前行。

  转产增产 跨界驰援

  “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疫情发生之后,中国石化的这封“英雄帖”,吹响了央企转产增产的冲锋号。

  如果说战“疫”是一场人类面对病毒的“战争”,试剂药品及防护装备等就是打赢战役必须的“弹药”。国药集团所属中国生物率先研制出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目前已累计生产100万人份。疫苗研发也在武汉、北京等地紧锣密鼓地推进。当磷酸氯喹疗效被确认后,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医药立刻加大马力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为了保障“弹药”供应,不少中央企业从零起步,紧急转产医用防服、医用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资。在接到防护服生产任务后,原本负责日常军服生产的际华股份临危受命、迅速行动。旗下3502公司立刻进行研发,利用两天半的时间尝试各种材料和工艺,同步购进调试设备、召集人员,迅速制作出样品,并于当天下午投入生产。

  “我是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30多年的老党员,在防控疫情的紧要时刻,我申请去最紧急的防护服生产一线参加战斗!”再有半年就要退休的新兴际华3534公司老党员贾红英,向组织郑重递交了一份请战书。随后,白海文、郭书争、王笑珺三名党员也主动请战。

  在他们的带动下,际华3534公司17个党支部、近200名党员纷纷请战,强烈要求加入防护服生产一线。在战“疫”使命的号召下,截至2月17日,新兴际华集团所属企业累计投入5000余人生产医用防护服。

  产能上来了,上游的面料就相应地成为了重要物资。

  “当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生产医用一次防护服面料时,我就想起了2003年公司在抗击‘非典’时的生产场面,心里就想一定要尽快保证覆膜机的正常运转,尽快达到产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防护服面料。”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院第一批复工的技术工人尹建生,为了摸索到生产中最佳的温度、张力、上胶量等工艺参数,经常跑前跑后,观察产品状态,在寒冷的天气,竟然跑出了满头汗。他说,因为多一米产量就能对医护人员多一分保护,所以要一刻不停地连续生产。

  在上游的原料中,聚丙烯纤维是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的“心脏”。2月1日,中国石油所属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停产其他产品,迅速转产无纺布聚丙烯纤维用料,全力保障下游企业生产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产业链下游也同步联动,中核集团旗下金辉辐射,利用其辐照灭菌技术代替传统环氧乙烷灭菌法,将一次性口罩和防护服生产出来后灭菌所需的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天。

  对于“一罩难求”引发的“一机难求”。国机集团、通用技术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船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火速组织攻关,从源头想办法,生产口罩机、压条机。

  更多的央企也在行动,“百年军工老店”兵器装备集团湖南云箭利用自身3D打印技术储备,紧急研制生产医用护目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夜视研究院、“高铁大脑”制造者中国通号旗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自主研制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每分钟即可为数百人测温;中国建材所属南京玻纤院膜材料公司提供数十吨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可阻隔新冠病毒气溶胶颗粒,用于武汉医院环境的净化……

  就这样,从原料生产到装备研发,从产品生产到出厂灭菌,在防疫物资供应上,央企力量迅速拧成了一股绳,从零编织起一条条全新的产业链。

  截至2月22日,新兴际华集团每天生产医用防护服达7万套,国机集团、中国石化、兵器工业每天合计生产医用口罩达130万只。

  在这场战“疫”中,中央企业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闻令而动、周密组织,纷纷转产增产“跨界”,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提供医疗和防护物资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先进生产 高效战“疫”

  此次疫情防控情况复杂,面对如此“狡猾”的敌人,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等种种“黑科技”齐上阵,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诸多“先进武器”。

  信息化,是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最大亮点。与2003年抗击“非典”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成为了数字时代的战场。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中国电科成立了百余人的大数据团队,2月8日就上线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系统”,在国家层面铺开了一张密实的“数字防控网”,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为公众判断自身是否为“密切接触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查询工具。仅3天,该系统全国查询次数就超过1亿,自我发现密切接触者7万余人次,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

  数字化为城市防控的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便利。在地方,中国电科与地方政府紧密联合,将数字防控网织得更加精准。比如在上海,利用这张网迅速生成高风险人员清单,联合人脸识别和物联网技术,方便管理和追查;在海南,疫情防控平台实现近60日武汉到琼累计人口数量、武汉进岛人口网格分布等主题的可视化展示;在四川,推出了“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可以对目标人员进行快速检索、比对和关联……

  “云监工”,是本次疫情防控中诞生的新词。网络时代,得益于中国电科海康子集团提供前方信源感知接入服务支持,网友们可以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进度,看到最前线的战“疫”实况。

  无人化,是此次战“疫”的重要突破口。从火神山、雷神山两个医院建设伊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下属航天新气象公司的两部自动气象站也随之在此扎根,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提供气象数据服务。

  2月12日上午,首架“疫情区应急作业”无人机降落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将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当日,无人机共运输紧急医疗物资近20架次,总载重70kg。中国电科联合顺丰速运顺利完成首次无人化应急运输投送任务。该无人机接入了中国电科研发的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实现了无人化运力的统一调度指挥。

  兵器工业集团参建的千寻位置发起“飞翼行动”,搭建无人机战“疫”平台驰援一线。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无人机能够执行厘米级精度的飞行,实现精准喷洒消毒、防疫巡检喊话等功能。

  移动化,也是此次战“疫”的一大特色。各种移动的“黑科技”装备,在方舱医院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3日晚,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苏州江南公司迅速调集9台套“移动医院”装备,驰援武汉15处会展场馆的“方舱医院”。据介绍,“移动医院”装备共涉及手术车、医技车、通讯指挥车、水电油保障车、生活车、宿营车等近10种特种车辆,展开后就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方舱医院内部则采用了中国建材所属北新建材自主研发的“鲁班万能板”全屋装配系统,实现了环保耐污、即装即住。2月12日,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船绿洲最新研制的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发往武汉,为彻底焚烧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垃圾提供利器,每日可焚烧、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5吨。

  有“移动的N95口罩”之称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能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与病人交叉感染。在接到国家的需求后,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旗下江铃汽车股份迅速组织力量研发生产。1月29日第一辆负压救护车下线。不谈利润,不计回报,目前百余辆负压救护车已交付各地。

  复工复产 稳住主业

  众所周知,2020年是中国航天极为关键的一年。载人空间站首飞、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等重大航天任务都将于年内实施。

  航天战线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年度目标能否按时完成?此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空间站核心舱、新一代载人飞船、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等装备在春节前已经进场,负责发射、合练任务的试验队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会师。同样,在我国西南深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卫星、长征三号甲等试验队也为紧张的任务而奋战。

  “即使没有疫情的暴发,要完成2020年繁重的任务,形势就相当严峻。疫情的出现,对我们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航天科技集团801所发动机事业部部长刘昌国感叹道。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原本就高难度的航天发射任务,又增添了一道意料之外的考验。

  于是,航天人充分发挥严慎细实的一贯作风,迅速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全力保障科研生产有序进行。文昌试验队1月22日就召开了首次安全专题会,部署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建立队员健康档案;统筹安排集中进场,减少人员流动;组织包机、专车安排出行,并规律消毒;会议改为露天,参会人员佩戴口罩、间隔一米;取消食堂集体用餐,戴口罩打饭回宿舍吃……

  受疫情影响,许多重要岗位队员由于航班取消、隔离未满等原因不能如期归队,多个管理、协调、技术等岗位出现空白。怎么办?许多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些队员主动请缨,保证在完成好自己任务的同时,将这些额外的担子一肩挑起。他们有人临危受命,有人老骥伏枥,有人独自负责四个分系统,一个顶四却毫无怨言……

  “任何一个战役输了,都会抱憾终生。”正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5车间装配二班班长程喜文所言,一定要同时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攻坚战,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或者考验,都没有理由后退,也不会后退,因为那颗想要努力工作的心,不允许他们输掉这“两个战役”的任何一个。

  2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一飞冲天,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四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再一次展示了航天人的硬实力。短暂的欢庆过后,发射队员们转身又将奔赴下一个“战场”……

  作为大型科研生产型中央企业,航天科技集团“稳”字当头,科学复工、高效备战,成为中国核心创新力量战“疫”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央企成为与疫情“短兵相接”的逆行者,以自己独特专长的智慧和力量,贡献了大国战“疫”的科技担当。

查看原文

关闭窗口
《经济日报》:央企打出“稳就业”组合拳2020-02-23
国资委网站:【抗击疫情 央企行动㉕】关键时刻,央企大国重器和国产技术奔赴战疫前线2020-02-17
《人民日报》:复工稳供,央企成为“压舱石”(锐财经·一手抓防疫,一手促发展⑥)2020-02-14
国资委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复工稳供,央企成为“压舱石”2020-02-14